潮州民居的潮汕民居的格局特点?
潮州多聚族而居,沿江沿海平原地带,经济比较发达,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,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。因此,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,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。
潮州村寨到民居,选址相当讲究,首先要找相地先生起卦,选“穴”一般是依山傍水,坐北朝南。围寨的建造先会从环境的角度考虑,比如在蟹地建八卦形的围寨,鼎地宜建圆形寨,蛇地也会考虑建椭圆形寨,‘虎地’一般会盖成方形寨等等。依地理形势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形式,力求和环境的统一合拍。
潮州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,以南为主。这样一来,冬天可挡住严寒的北风,夏天则可以接受凉快的南风。在有山的地方,会利用山岳作为靠山,以远峰作为朝向,采取坐实朝空、负阴抱阳布局;在近水的地方,以水为护卫形成了各种形状的村寨。
潮州民居平面类型很多,最基本的形式是下山虎与四点金,下山虎在当地也称爬狮,下双虎,它是三合院的形式,四点金是一种四合院形式,其他民居大多以四点金作为基本单元加以组合发展而成。
“四点金”是潮俗独特的村居,是一种多层次、对称、平衡、结构完整的平房式宅第。外围一般有围墙,围墙内打阳埕,凿水井;大门左右两侧有“壁肚”;一进门就是前厅,两边的房间叫前房;进而是空旷的天井,两边各有一房间,一间作为厨房,称为“八尺房”;另一间作为些草房,一般称为“厝手房”;天井后边为大厅,两边各有一个大房。“四点金”的构筑还有多种:只有前后四个正房,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,而四厅齐向天井的,称“四称会”;前后房都带八尺房和厝手房的,则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“四喷水”。如果有“四点金”外围建一圈房屋,则谓之“四点金加厝包”。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。
在潮州民居中,“下山虎”是随处可见的一种样式,也是潮汕“府第式”民居的最基本构成单位。“下山虎”又名“爬狮”、“双跑狮”,是由三面房屋和一面墙壁组成的;正屋为三开间居中,中央开间是“大客厅”,两侧各有一间“大房”;正屋前为天井,天井两侧各有一间一开间的“厢房”(俗称“伸手”与“大房”连接;前为高墙,墙上开门,形成“一厅二房二伸手”的平面格局。“下山虎”还有一种样式:大门侧开,占去一侧的“伸手”位置,称为“单跑狮”,也有因用地的限制,厢房为单泻水屋顶的廊房形式。
“四马拖车”也称“三落二火巷一后包”,是“四点金”的复杂化。“‘落’是潮汕方言,即进的意思。第一进有凹形门厅,俗称‘门楼肚’。一进与二进间,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。过了天井便是二进,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,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‘大房’。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,三进的结构与二进相同,只是三进的大厅后面隔开一块狭长的暗间,称作‘后库’。后包指三进后面的一列房子。整个建筑格局就像一驾由四匹马拉着的车子,故名‘四马拖车’”。
在潮州民居建筑中,厅堂尤为重要。前厅是一家之门户,是给人以第一印象的地方;中厅是交友会客、宴请亲朋和举行习俗仪式之处;后厅是敬长拜祖,表达孝心之地。厅堂通常是家庭成员共同参加各种活动的地方,然而,在多数场合下,厅堂也是家长行使权利或发挥影响之地,厅堂的使用与家长的主要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因此,厅堂在住宅中的地位就像家长在一家之中的地位一样,在分等级正名分时,它理所当然地居于首位,成为了住宅的主要轴线所在。
祠堂是一宗族供奉祖先的场所,一个村寨大都以祠堂为中心,祠堂先建,再围绕祠堂建设其他民居。潮人很重视祖宗崇拜,祠堂的建筑大都要经过扶箕,取得祖先“同意”,且祠堂修建时的尺寸都有一套相当完整的本地营造法,每寸每尺都有有严格的规定,把几乎所有民居装饰艺术都在祠堂上展现,这反映了潮人饮水思源,报本返始孝思,又是潮人精益求精的体现。
潮州建筑的色调偏灰浊,着重于屋脊、梁架、墙头、檐下等重点部位加强装饰,而这些装饰构件往往同建筑构件的实用功能有关。所谓“通透”,是指建筑从整体上注意透风,既有利于建筑材料上去潮防朽、延长寿命,更着眼在潮州长夏无冬的自然气候条件下,居住活动舒适凉快。民居建筑内部空间讲究聚气、通风和遮阳,梁柱架叠,层层推进,重线条分割而纤细秀丽。
潮州民居从外到内极重装饰,而且追求豪华、典雅,其最大限度地对潮州的传统工艺美术如金漆木雕、工艺石雕、嵌瓷艺术、金属工艺以及书法、绘画艺术等进行了整合,有些建筑为了达到装饰效果甚至不惜重金,这使得潮汕民居的外观十分富丽壮观,厅堂内更是金碧辉煌,所以自古就有“潮州厝,皇宫起”、“京华帝王府,潮汕百姓家”之说。
古建家园-- 古建中国,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!以线上+线下模式,建筑+互联网+文化,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,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,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,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、中西融合,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,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。